摘要:“水库又活过来了,变清了!”站在鹤地水库的大坝上,鹤地水库管理所副所长李家山长吁一口气。在经历了近两年“铁腕”治水的艰难历程后,鹤地水库终于再次流出汩汩清水,滋润着古老的雷州半岛。
鹤地水库
几年前,地跨广东、广西的鹤地水库遭遇严重污染,局部水质曾经沦为V类,400多万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如今,鹤地水库的水污染治理已被当地部分干部群众誉为跨省区水污染治理的“范本”。那么,鹤地水库水质是如何改善的?是否已形成长效保障水库水质机制?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万句“好话”不如一口“好水”
九洲江发源于广西陆川县,流经广东廉江市,注入北部湾。50多年前,30万干部群众肩挑手提,在九洲江上筑起大坝,建设了鹤地水库,基本解决了雷州半岛“十年九旱、赤地千里”的局面。可是,近十多年来,鹤地水库却长期饱受污染之苦,水质不断恶化。
鹤地水库2013年4月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库多个点位的水质均未达到相应的水质功能区目标,氨氮、总氮等多项指标的监测数据均超标,水库上游广东廉江市与广西交界的断面石角监测点的水质已属V类。
禽畜养殖、非法采砂、工业废水是鹤地水库的主要污染源。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注:鹤地水库的管理部门)副局长陈培说:“水库的库区内原来有猪舍6706间,生猪存栏142.53万头,大量猪粪基本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库。此外,原来每天还有大约8万吨生活污水和3万吨工矿企业污水直排水库。”
然而,经历了近两年的治理之后,今天的鹤地水库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陈培说:“水质从原来的四类、五类甚至劣五类提升为现在的总体三类,个别时段、区域达到二类,是近五年来的最好水平。”
7月中旬,记者环绕鹤地水库采访,发现沿途所到之处水体已经变清,没有异味,绿色的水面上时有水鸟飞过。在原来水质污染最严重的九洲江断面石角监测点,150多米宽的江面上几乎看不到垃圾和“水葫芦”的踪迹,江岸边透过江水能清楚地看到水下的泥沙。
“整治之前,厚厚的水葫芦覆盖了整个江面,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水质是四类水。”廉江市鹤地水库石角水质监测站站长伍仕武说,“现在19个水质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全部达标,且明显改善,尤其是氨氮含量从原来的3毫克每升降到了目前的1毫克每升,从原来的劣五类水达到了三类水的标准。”
“当官的在电视上说一万句好话,还比不上直接让老百姓喝上一口好水。水库的水质在变好,大家都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廉江市石角镇居民李鹤庆说。
两地政府频出“实招”
重拳治污见实效
从2013年底开始,鹤地水库污染治理力度开始全面升级,广东、广西两地政府开出的第一个“实招”,就是对鹤地水库周边及九洲江沿岸的养殖场进行清拆。记者在湛江农垦局红湖农场看到,一家小型养猪场正被拆除。“百多万头猪同时往水库里拉屎,水怎么可能好得了?”陈培说,“尽管阻力很大,但先后拆除养殖场1800多家,完成40家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基本清除了养殖带来的污染。”
水库非法采砂也被全面叫停。“过去几年河沙价格猛涨,库区内非法采砂的船最多的时候有100多艘,那时候黄黄的、浑浊的水布满了水库。”陈培说,湛江市、玉林市、茂名市三地开展联合打击行动,先后取缔砂场99家。
在鹤地水库第八号坝附近,记者看到,关闭的采砂场已经改造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水库清澈见底,社会捐助建设的牌坊、广场、苗木、石凳等成为了游人参观学习、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休憩的去处。
为了解除鹤地水库周边工业污染源对水库水质的威胁,广东、广西两省区共取缔非法炼油炼焦厂、小纸厂、塑料厂等企业53家,停产整治塑料加工企业63家。
一连串的生态建设措施目前还在鹤地水库继续。“库区60多万亩树林将逐步改种生态林,水库沿岸将建设"两广护水林",加强水库周边的植被培育。”陈培说。
建设生态利益补偿机制
长久保障水库水质
“干净的水能吃多久?如何才能长久保障水库水质?”鹤地水库周边一些干部群众仍有担忧。
鹤地水库库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关闭工厂和养猪场,保护了水资源,但无形中也损害了农民的眼前经济利益。”李家山说,“如果不建立一种生态利益补偿机制,补偿上游的农民,谁也难以保证拆除的猪场不会重开,取缔的污染企业不会死灰复燃。”
除了建设生态利益补偿机制,一些执法人员还提出应当建立水污染治理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巩固既有的水质治理成果。“在两省区边界打击非法采砂时,有的采砂船一看到广东的执法船到了,就立刻窜到广西境内,等广西的执法船到的时候,采砂船又不见踪影了。”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应当建立常态化的跨省区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打击违法行为的合力。